徐行
2020年08月11日16:11 來源:當代中國史研究
[作者簡介]徐行,歷史學博士,教授,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
*本文為南開大學2012年亞洲研究中心資助項目(AS1207)階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周恩來與陳云的工作作風和行政風格有許多相同之處,他們共同具備和發揚了實事求是、密切聯系群眾、民主團結、謙虛謹慎、艱苦樸素、清正廉潔的作風;他們共同具有勤政敬業、任勞任怨、謙虛謹慎、舉輕若重、注重調查、深入群眾、堅持原則、嚴格管理等優秀的行政特色。當然,他們的行政方式和思考問題的側重亦存在差異。他們的合作共識、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對新中國各項建設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今天行政體制改革和領導作風轉變仍有指導和啟示意義。
[關鍵詞]周恩來陳云工作作風行政特色
[中圖分類號]K27;D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952(2013)02-0038-08
周恩來與陳云同是新中國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成員,是新中國各項事業的決策者和領導者之一。他們的工作作風和行政特色既有許多相同之處,又存在差異。其優秀的作風和杰出的風范對當年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對今日我們加強政府管理、改進工作作風仍有啟示意義。
一、周恩來與陳云共同具備的工作作風
(一)實事求是的作風
實事求是是周恩來和陳云共同具備的一個最基本的工作作風。周恩來認為實事求是既是作風問題,也是思想方法問題。他提倡求真務實,反對空頭政治,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就提出政治掛帥要掛到業務上去。在領導各項建設事業中,他提出了“說真話,鼓真勁,做實事,收實效”的12字箴言。[1]陳云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他曾提出15字箴言:“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其中前9個字是體現實事求是精神的唯物論,[2]這是他一生工作的切身體驗和真實寫照。
周恩來的12字箴言和陳云的15字箴言皆是對實事求是作風的創造性應用和理論總結,他們都強調一切從國情出發,建設規模與國力相適應。他們一起抵制過經濟建設中的冒進傾向。1956年周恩來根據中國基本國情明確指出:“絕不要提出提早完成工業化的口號。冷靜地算一算,確實不能提。工業建設可以加快,但不能說工業化提早完成。”“各部門訂計劃,不管是十二年遠景計劃,還是今明兩年的年度計劃,都要實事求是。”[1](pp190,191)陳云進一步強調:“建設規模的大小必須和國家的財力物力相適應”,他還具體提出了要使財政收支和銀行信貸保持平衡并略有節余、物資要合理分配、排隊使用,要使人民購買力的提高與消費物資的供應相適應。[3]毛澤東盡管錯誤地批評過反冒進,但在1960年6月14~18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期間,他仍對周恩來、陳云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給予了肯定,并贊嘆說:“一九五六年周恩來同志主持制定的第二個五年計劃,大部分指標,如鋼等,替我們留了三年余地,多么好啊!”[4]
(二)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
周恩來和陳云始終堅持密切聯系群眾,獲得了人民大眾的信任和擁戴。周恩來終生“以人民的疾苦為憂,以世界的前途為念”[1](p427)。早在20世紀40年代他就提出:“對人民,我們要如對孺子一樣地為他們做牛的。要誠誠懇懇、老老實實為人民服務。”[5]1963年他專門為機關干部做過《反對官僚主義》的報告,諄諄告誡大家:“我們國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應該和群眾同甘苦,共命運。”[1](p421)60年代初,為解決全國糧荒問題,周恩來殫精竭慮,費盡心血,度過了不知多少個不眠之夜。在糧食部上報的32張報表上,他做了994處批注和指示。這些具有歷史價值的珍貴手跡,生動展現了其心系民眾的工作作風。[6]1966年3月9日,邢臺地震的第二天,周恩來就乘飛機趕到地震災區慰問群眾,解決抗震救災問題。1973年他最后一次到延安,看見當地人民生活仍很艱苦時,他動情地說:“我做了20年的總理,陜北沒有改變,心里很不好受。”[7]